开个新专栏,专门解读甲乙丙丁,四书五经。
今天的话题:四书之《中庸》。
?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文字的信息熵可以存在奇点式的爆发,《中庸》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中庸的本义,是“执两端而取中用”,是把事物每方面能存在的两种极端都探索到,然后去找中间最好的、最适宜的应用。这是一种广阔的视界,和对完美的极致追求。
任何著述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左相异的意见和立场都是对事物的完善和发展,所以我有一杠要抬。
《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是为人处事,人性修养的至高标准,在这一基础上,尚需进一步延展,才可谓至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是《中庸》的开篇,也是核心思想。结合内容来看,《中庸》重在“教”之一字。
全书以君子之德为标杆,所论述的诸多理论,要传达的思想,是要求人们要持君子之戒,行君子之行,言君子之言,其精髓在于“持守”。
何谓“天命”?是抬头所见的天?是崇拜的对象(神)?还是哲学层面的绝对天理,宇宙本源?
《三字经》里说,“性相近,习相远。”自古性命交关,言及命,必谈及性,不妨从这个角度来辩证分析,“天命之谓性”,此处天命为与生俱来之格致,即是本性。
既然是与生俱来且不可改之事,性命便不再是可以苛求的内容,而全书又从“德性”的角度对人做出要求,这是第一个悖论。
孙子怎么能穿越回去杀死爷爷?
性不可更,命不可改。既要自性又要持行,抛开事实不谈的自我革命不就是耍流氓和画大饼?
所以我认为这本书不应该是思想启蒙的读物,而是臻至化境后的渡劫丹,需要你知晓人间疾苦,洞明人情学问之后再来读,才有收获。
否则就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率性”的意思就是随着天性(儒家性善论出发点就有局限性,不可谓不对,可谓不全),遵循天性。“道”,儒家的解释是方法论。
率性之道,泥沙俱下,贪财好色奸诈自私也谓之性,既要率性而为,如何使得群众里不冒出一堆坏人?这是第二个悖论。
这里可以从《大学》中找到对应的合理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如何做到止于至善?那是要格物致知,“明德”是对自我思想的认知,“在明明德”,则是对这种认知的客观认识,也就是摈弃了“我是好人”、“我来说句公道话”这样的道德欺诈。
亲民,则是学习的过程,止于至善则是“持守”过程。
所以《中庸》和《大学》读其一必读另一,两者嵌套才是完整的一套逻辑和方法,单研究一个,就落了抱残守缺的下乘。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话描述的正是作者对“中庸”的“中”字的解释。要发而未发,是为“持守”;
三达德,五达道,至诚是结果论,“中用”的结果。
先有中,后有庸,先闻后达,此为中庸。
快,送我去百家讲坛写稿子!别问我为什么不自己讲,我是奶音,易出戏。
下课!
后记:自知身如微尘,无以自重,往往取酒还独倾,不敢为也不能为。
分享和交谈于我是件奢侈的事情,怕落得个“不过如此”的下场,但历来有所期待,必有所作为,然世间之事,多的是身不由己事不由心。
只是个读书人而已。
祝好,祝好,再祝好。
?姬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