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术旨归藉由德性修为,以为功成名

《老子》的智慧,是择善而成功的道术和方略,也即通过修为真、美、善的道德素质、品行和素质、能力,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和路经,来达致成功的效验、结果,实现预期的目标和目的。

成就功名,乃自古及今的人之欲求和愿望。在《老子》的道术中,道德为本体,功名为效验。有道德必有功名,崇本以举末,正是道术的核心宗旨。

道术之用,非是无德而巧用其术以图其功。因道德而自然得其功名,是诚善的道术;沽名钓誉、巧取暗夺,则是伪劣的权术。

犹如“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中庸》)一样,有德之领导者若能“以百姓心为心”而“以道莅天下”,则必是“天下乐推而不厌”。

犹如《易》的“崇德而广业”(《系辞上》)思想一样,《老子》道术的内涵也是以德真成就德溥,亦即是藉由践行内圣之德而成就外王之道。

治身以成德,实现博大之真的人格理想。

修己治身,是“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世人追逐名利而宠辱若惊,圣人德真而无身则无患。国家治理者自身德真,则恬淡、虚静、无为、不争。

只有德真,方能“修之于身,其德乃溥”。内圣而外王,崇本自能举末。这一德溥的人格境界,就是“明王之治”的“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庄子·应帝王》)。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是“生而不有”的功为德真;“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是“长而不宰”的功为德溥。德真德溥之境界,就非仅仅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庄子·养生主》)的可以保身、全生、养亲和尽年。

在《老子》中,只有“生而不有”,方能生生不已;只有“长而不宰”,方能功成不测。圣人治身以为内圣,故能达致平治天下的外王目标。

与早期儒家治身的思维相通,《老子》也是期望通过个体的修身自觉来建立圣人的伟大人格,寄托于道术之用,来达致功成事遂、治国平天下的博大目标。这一人格,就是“博大真人”。

举事以成功,实现“功成事遂”效验目标。

功成事遂,有赖于道术之用。成事、成功各有其道术,而它就是实现目标、达致成功的工夫、路径和方法、策略。在《老子》中,“从事于道”者既要“事无事”,又要“事善能”。

“事无事”的意旨在于:虽有事为然为莫从己出,而使事业各由其人、各尽其事,故能无事不遂。“事善能”的意旨在于:因时事而为,使人之才能各尽其事,故可无所不事、无所不能。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事为在于“图难于其易”,然多易必多难,故圣人犹难之而终无难。以难处易,则成事无有难。

成功遂事,乃是自然而达致的结果。“道者,所以变化身而之正理者也,故道在身则言自顺,行自正”(《管子·形势解》)。为事固要有道,然术也不可缺。有其术,则事半功倍;无其术,则事倍功半。

《老子》道术,固是以功成、事遂和名就为依归。既是基于修身、人伦之事,更有成就王道之事。它的王道之术,主要体现在“因物付物”的“曲则全”中。

举事之术,首先要修为清虚之性。“凡举事者,必先平意清神”(《文子·下德》)。只有“神清意平”,方能使“物乃可正”。反之,若“听失于非誉,目淫于采色”,则“欲得事正即难”。

举事之术,其次要用因循之为。“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文子·道原》)。举事随时、因资,又是循道理而为。“举事有道,功成得福。”(《《文子·道德》)清虚而因循以为,方能功成事遂,修业成福。

治国以化民,成就“以正治国”的长生久视之道。

道术之为,体现在治国上,就是“以正治国”。“以正治国”的道术,贯彻了无为而无不为,无治而无不治的价值内涵。“以正治国”,非是以己正而宰为,而是因人以正人,曲成其宜。

“以正治国”,就在于无为而治。“爱民治国,能无以智乎?”凿智妄作则凶,故言“以智治国”为“国之贼”。反之,能“无以智”则不妄作,故为“国之福”。

“以正治国”,就在于辅助自然。爱民之要,就在于“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恒无心”,则不造为妄作;“以百姓心为心”,则辅助自然,顺民意而为。

“以正治国”,就在于因循以治。只有“以邦观邦”,按照治国的道理施为,方能“为无为”,而因世以为治,使国家治理合乎时宜之道。

《老子》“以正治国”的思想,并非与儒家仁义、礼乐、名法和刑赏等五帝三王治世之术相悖。“以道莅天下”,其中道德教化、伦理规范不可或缺,故为人君的治国之术。

自得得天下,成就“以道莅天下”的人格理想。

《老子》的王道之术,旨在取天下、为天下,亦即实行王道政治的天下治。它既是“以道莅天下”,又是“以无事取天下”。这一价值旨归,决定了道术必有大用。

前者体现于“抱一为天下式”“得一以为天下正”和“清静为天下正”的理念之中;后者体现为“取天下恒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的主张。

前者是“以天下观天下”基础上的因天下治天下,后者是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的思想。“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不得已”,就非是妄作的争取、攫取,而是“执大象,天下往”的不争而得。

欲王天下,不可不行其道术。一方面,人主为天下,“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只有“受国不祥”,方能为天下王。一方面,取天下恒在于自得,德真则可以寄托天下。

在《老子》看来,人主只有秉持王道之术,方能真正王天下。而秉持王道之术,必然要求修为王道之德。王德修为必至,固可以王天下。不过,王者修为德溥,方能真正“以道莅天下”。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