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浮躁的世界更需要中庸之道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积淀成为一种奢望,绝大多数人都忙忙碌碌的去追寻物质上的满足,没空去思辨对错,只是一味的前进。当金钱变成尺度,当名利成为标杆,当竞争越加激烈,他们放弃了原则,放弃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当我看完《论语》时,内心对“中庸之道”产生了共鸣,所以在此我想谈谈论语中的中庸之道。

孔子“中庸”在《论语》说:“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下言篇名均出《论语》《中庸》中,标明“子曰”的“中庸“共六见。这七见中,孔子均未就其内涵作具体阐释。我们只能知道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伦理行为。至宋,大儒程颐解说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注《论语》解说为“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中庸》里还有这么一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所以中庸不是折中主义,而是遵循适度原则,不偏不倚。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庸的中心思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养人性。要让人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达到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办事。要不违背规律,不制造事端,去认识规律。

孔子的中庸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他的思想和实践中,他认为凡事都要有个“度”,要合乎“中道”;在君臣,人伦的名分方面要“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在待人接物方面,他主张“群而不党”、“周而不比”、“和而不流”、“和而不同”,即要既合群又不搞宗派、既相互团结又不朋比为奸、既保持矛盾双方的和谐又不抹杀两者之间的差异。又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等等,无不强调要讲究分寸把握标准。

古语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当我细读“中庸”才发现这与我们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符,不禁感叹真是一语中的。所以我提倡每一个知识分子都应该细读《论语》已达到“修身齐家平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