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名言 >> 中庸第33章2

中庸第33章2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本段为《中庸》:第33章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1]。”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1]“相在”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抑》。相:看。在尔室:你独自一个人在室。尚:当。不愧于屋漏:意指心地光明,不再暗中做坏事或者起坏念头,屋漏,指古代室内西北角阴暗处。

《诗经》说:“看你独自在室内的时候,应当也无愧于神明。”所以,君子就是在没做什么事的时候也是怀着敬畏谨慎的心理,在没有言语的时候就已经诚信专一了。

君子没有行动之前,先存恭敬之心;没有说话之前,先存诚信之心。君子慎独。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铁钺。

本段为《中庸》:第33章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1]。”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2],不怒而民威于钺[3]。

[1]“奏假”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商颂·烈祖》。《烈祖》是商的后代宋在祭祀祖先时唱的乐歌。奏假:祷告。无言:默默无声。

[2]不赏而民劝:不需赏赐就能使人民受到鼓励。

[3]钺:古代执行军法时用的斧子,与“斧钺”同。这里引申为刑戮。

《诗经》说:“默默无声暗祈祷,今时不再有争斗。”所以,君子不用赏赐而老百姓也会受到鼓励;不用发怒而老百姓畏惧他就会胜过刑戮的威严。

为什么君子不用做出任何举动,老百姓就很敬畏他呢?其实是君子用自身的道德感化了老百姓,对老百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本段为《中庸》:第33章

《诗》曰:“丕显惟德,百辟其刑之[1]。”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1]“丕显”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周颂·烈文》。《烈文》是周王在举行封侯仪式上所唱的乐歌。丕显:充分显扬。丕,大。百辟:谓诸侯。刑:同“型”,法则。

《诗经》说:“弘扬好的德行,诸侯们便会来效法。”所以,君子笃实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

这一节讨论君子因美好的德行,而成了诸侯的典范。

《诗》曰:“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本段为《中庸》:第33章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1]。”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2]。”毛犹有伦[3]。“上天之载,无声无臭[4]。”至矣!

[1]“予怀”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皇矣》。《皇矣》是一首史诗,叙述周朝祖先开国创业的历史。

[2]“德”句:这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德:指德的微妙。輶:古时候一种轻便车辆,引申为轻。毛:羽毛。

[3]毛犹有伦:这句是说羽毛虽然轻微,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的。

[4]“上天”两句: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大雅·文王》。载,事。臭(xiù),气味。这句诗的大意是说,上天化育万物的道理,没有声音和气味,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形容它的高妙。

《诗经》说:“怀念文王光明的美德,从不用厉声厉色。”孔子说:“用厉声厉色去感化老百姓,这是没有抓住根本。”

《诗经》说:“美德轻如羽毛。”羽毛虽轻微细小,但还是有东西可以类比。《诗经》中说“化育万物上天道,无声无息真微妙”,这才是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啊!

最后讨论圣人用道德感化民众,这种感化无声无息,与天地合一,达到极高的境界。反过来想,潜移默化的力量非常强大,比如我们很容易受周围朋友的影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