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品鉴原创中庸精解三中庸至德

各位同仁好,自今日壬寅年壬寅月庚子日起,“齊榮”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讲:“舜是可以称为有大智慧的人,他好问而善于从言语中体会别人,感知别人的善意。将其中不合情合理的恶言隐去,宣扬其中的善。舜能够把握住事情的两端,而选取中道施于百姓。正因为舜能够把握天地之道,把中庸化为己用,并能推行于天下,舜才得以成为圣人。”〗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孔子说凡常之人:“人人嘴上都在说‘我知道’,却总是像飞禽走兽被猎人驱赶到了网罗陷阱中一样,不知躲避;人人嘴上都在说‘我明白’,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都坚持不了。”〗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称赞颜回:“颜回的为人,可以说是明白了中庸之道。他领悟到其中善端,就会铭记于心,再也不让它失去。这就是颜回的为人处世。”〗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孔子说:“大到天下,小到一个国家是可以平定治理的,官爵俸禄是可以推辞不要的,利刃尖刀是可以踩踏而过的,但中庸之道的真正内核却很难做到。”〗

品鉴:

(一)

中庸是道德伦理最高的标准,这一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子对中庸的看法,作为孔子本人,他也是把中庸当做最高的伦理道德标准来去阐发和说明的,因此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贤者过之,愚者不及’。”千秋岁月,万古人事,古今悲悯同怀,一声声的呐喊,一曲弦音留下的千古悲歌,又何尝不让人感觉内心凄凉呢?当年,鲁迅于彷徨之际,也感到无助、无力,呐喊到:“救救孩子吧,掮住黑暗的闸门,让孩子到光明的地方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跨越古今而穿越千年,作为多年前的孔子,他的内心深处又何尝没有一和声音在呐喊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以说这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的定位,也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孔子生命中的诠释,他终其一生也是如此艰辛的。感叹感慨,内心呼喊“中庸至德,民鲜能久矣”,又何尝不令人感叹而热泪盈眶。千古绝唱唱古今,“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可以用无尽的赞誉之词来赞美孔子本人,但真正的走进他内心深处,去品读他,感受他内心的悲与欢、苦与乐,我们又体会了孔子多少?

(二)

多少年来,对这一段文字,我们很多的人把一句话作为章节来去解读,并从中摘取两个字来作为章节的名称,对整个的一段话进行定义,称为“时中章、鲜能章、行明章、不行章、大智章、予知章、服膺章、可均章”。这样的章节分段合理吗?有真正的可取之处吗?从整段文字来看,作者引用孔子的这些话语,无非不过是在说明“中庸之道是什么”,中庸之道我们要怎么去践行它,怎么避免过犹不及,做到不偏不倚。这是这段文字,要说明讲述的问题。然而硬生生的把这样的一段话拆分为八个章节,并从中选取几个字来去命名,然后围绕着题目来去展开解读,阐发自己的思考,这不是一件令人觉得很荒诞的事情吗?立足于文字本身,看到文字背后的精神和品格,从任何角度的来看,这样的八句话都不可能看成是八个段落,也不可能被当做八个章节来去解读。但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人,在解读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却是硬生生的拆解开来读。合在一起读,前后连起来看,不正是一个完整思考的表达吗?去掉“子曰”这两个字眼,就是一段完整的话,也是从几个方面来阐述“中庸之道”的不易达到。不易达到,但也不是没有参考的,作者罗列了两个参考“舜”和“颜回”所行的“中庸之道”,其目的和想法,就是让大家能够“返诚归真”,回到自己身上来去践行“中庸之道”。采取硬生生的拆解,一句话一章节的来看待,只会把作者的意思给丢失掉,也更会把作者的心给丢了,丢了作者的心,看不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灵动,读出来的思考也是硬生生的教条。因为心是热的,只有把文字中的那一颗心读到,并且理解了,体会到了,如此作者就与我们同在,这样也才能真正的理解作者是怎么想的。中庸是子思在担心“道统”流失,前辈的心血付之东流的心境下写成的,目的是希望前人之学不在今天失去光彩。立足于这个角度,站在这个视角上来看待《中庸》一文,灵动的、活在当下的现实真言,也就在我们的生活链接起来了,体道、悟道的我们,也就跟子思达成了真正的默契,完成了心灵上的对接,和他同在,与他同行。

(三)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小人而无忌惮”,这是赞誉,同时也是批判,这是有道和无道的根本区别,区别就在于“时中”二字。“时中”就是孔子注《易经·乾卦》的:“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这一句话既可以作为君子行道的参考,同时也可以看成“中庸之眼”,因为透过这一句话,我们可以对中庸理解的更深刻,思考的更深入。因为要做到真正的“中庸”,是站在天地人的角度来思考的,没有一个足够开阔的视野,足够大气的心胸,聪明睿智的深思,是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中庸的。天道人伦,推天道明人事,法天道而行人事,“时中而中庸”就是“与天地合德、四时合序、明阴阳造化之秘”。如果说所有的人都是有问题的,那么天道就是唯一可以参考的东西,万物生生不息之秘,就是人伦可以参考和借鉴的依据,立足于天文地文,深彻的明白天人相参,人伦人道的操行,也就可以一目了然,每个人各归其位,回到天道人伦上,自然也就可以幸福安康。“与天地合德”,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不息是万物之秘。“率性之谓道”,“与天地合德”就是顺应天地的规律法则来修养身心。“与四时合序”,寒来暑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生存于其间,无不受寒来暑往的影响。因此在做事,甚至古代君王在安排家国大事的时候,也都顺应这样的规律来安排人事。如《管子·五行》国家首脑治理国家大事,颁布政令的内容:“木(春)季时,冰解而冻释,草木萌动。天子颁布政令,发种子给农民,要求及时播种。给禾苗壅土。出行要衡顺山林,勿伤禾苗。禁止百姓乱砍乱伐树木,爱护草木。挖去蜇虫及卵,以防止害虫孳生。春气已和,不杀幼鸟,不伤幼兽。幼畜不可缚之过紧,以免影响生育。使春季的草木不凋零,禽兽不断绝后代。七十二日而终止……。”“阴阳造化之秘”,阴阳四时通行,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运动,从没有止息,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生活在阴阳之气的造化之中,对其有深刻的了解深刻的认识,自然而然也就对道有了理解。对道有了理解思考和认识之后,天地的本源自然而然也就清楚明了,如此或许也就可以真正的明白中庸之道。(四)“中庸”执两端而守其中,很显然,在这里的定义和定性,中庸不是跷跷板的两端折中,不是拔河拉锯的中间线,而是“一言九鼎”,超脱于贤愚的思考,更不是折中主义。所以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跷跷板虽然中间有个点,但这一个点是无法让两端真正持平的,因为跷跷板本身的特质和特性就左倾右倒。“平均主义的平均”同样的不是至德中庸,平等均分看起来所有人都是等同待遇,但人跟人之间就是存在不平等的,智力和思考就是不可能平等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体力也是不可能平等的,但人和人的尊严人格是一样的,都理当受尊重。因此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因为中庸本身就不是两点一线的东西。

(五)

中庸难以达到,虽然“不可能”,而颜回的举止,舜的家国操作,就是符合中庸之道的行为。舜好学,善于体察,能够权衡利弊,隐恶扬善,做到执两端而守其中。颜回明白“中庸之道”,“得一善拳拳服膺”,没有任何过错,也没有任何偏失。这样的两个例证,旨在的就是说明“中庸虽然难以达到,但不是不能做的事情”。真正的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关系,人和天之间的关系,道与人之间的内在关联,如舜、颜回一样,也就做到了中庸。如果要问,中庸有没有一些可以量化的东西;有没有一些可以让人参考的依据;我们如何才能达到中庸,成为有道之人?那么《内经》所说的:“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那么就是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践行和操作的,也是我们作为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修学储能的借鉴。道,不是虚头巴脑无法说清楚,无法说明白的东西;阴阳,不是一些人所谓的类比“男为阳,女为阴”;而是由事物的变化推导出来的理论,其依据参考就是天地万物。道、阴阳、中庸的命名和定义,就是站立在万物化生的根源之上形成的理论思考。天文仰观,是对整个全天的星象全方位观察和记录,从而获得规律和法则;地理俯察,通晓万物生生化化,年复一年变化的规律;人事,人的本质、特性,以及人伦人道的根本。通晓天文、地文、人文,明白万物之间的联系,懂得其中的奥秘所在,中庸之理或许也就明白了,也就不至于会变成高台之上的思考,或是难以企及的理论。

壬寅立春感怀

《中庸品鉴》原创中庸精解(一):中庸渊源

《中庸品鉴》原创中庸精解(二):天命率性

天文苑“天文历法一对一单授”招生简章

我眼中的齊榮

齊榮我師

天文苑的思想渊源

天文苑两周年纪

凌殊

心之所向,一往情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