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昨天我们讲到颜回得一善就不会失掉他为什么能够得一善而不会遗失掉呢?就是他懂得学中庸之道,他有智慧。这个跟前面那一段讲的,「人皆曰予知」,结果人家把他,驱到网罟里面、陷阱里面,他都不知道逃避。颜回跟这个是不同的,所以他得一善可以不会再失。
我们学中庸之道,前面孔子举出舜,舜帝是「好问而好察迩言」,舜是大智慧。这里孔子举出颜回呢?颜回,孔子在这里讲,他得一善不会失掉。孔子在另外一个地方,也提到颜回,那就是孔子在写,《周易》系辞传的时候,他就举出,「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就是颜回,他是能够庶几。庶几是比圣人的知几,还差一点点,还不到知几的程度,他能够庶几就了不起了。
这个庶几到什么样呢?「有不善,未尝不知」。所谓「有不善」,这个不是普通人所讲的,造了一些罪恶的事情,颜回到这种程度,他哪里还有什么罪恶的事情。孔子在那里讲的「有不善」,就是,起了喜怒哀乐的时候,他马上就知道,「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起了喜怒哀乐,他马上就知道,一知道之后,就把喜怒哀乐这种情绪,立刻就把它节制了,不让它再继续往外发展,就是「知之,未尝复行也」,「行」就是继续往外发展的意思。
所以从孔子讃美颜回那几句话,就可以知到,这里他「得一善」怎么得来的,他就是《中庸》前面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他立刻就能中节,他就从这上面学好的,所以他由中节而到了中的时候,他就得一善了。
我们学颜回,开始就从「发而皆中节」,这个上面去练习,练习开始是勉强的来练习,勉强到自然的时候。比如说我们跟人家相处,我们的朋友也好,家里的人也好,在外面一般来往的人也好。任何人只要是没有理,不讲任何道理,假使说你遇到这些不讲道理的人,你怎么办呢?你现在是学中庸之道的,你就知道,你要率性,那就是当你要起喜怒哀乐的时候,人家对你没有道理,不讲道理的事情来,跟你交涉的时候,你马上就能够把自己,这个情绪制止住。
开始的时候比较勉强,到后来你逐渐逐渐,非这样做不可了,那就很自然了。遇到小的境界是这样,愈到后来,遇到更不好,更恶劣的那种境界来的时候,无论是人、无论种种的事情,你都不起那些情绪,这个时候你就逐渐逐渐有功夫了,到了一切事情都是那么自然,甚至于喜怒哀乐,动念都不动了,那你就可以说是,到颜回这个程度,你就得一善了。
得到一善有什么好处呢?你要知道,你经过以前这样修养的功夫,到这个时候,在原来修「发而皆中节」的时候,在勉强做的时候,已经有很好的效果,怎么很好的效果呢?你跟任何人相处,你就不会跟任何人结怨了。不会跟任何人结怨的时候,那么你在事间做事情,你就不会有种种的障碍,这是眼前的好处。
再说,我们现在这个世间,你无论是在哪个地方,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你能够知道这样用功的时候,不论任何境界现前的时候,你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不承受、谁来承受呢?我是个学中庸之道的人,我就来承受,你有这个心理承受的话,那么种种苦恼的事情,自然就没有了。这是眼前一种很好的效果就得到了,到了像颜回这样得到一善,真正见到自己的中道,见到自己本性的时候,那这个生死大问题,就有办法解决了。
所以我们无论研究到哪一段的时候,我们总要知道,得到任何一个成果的时候,我们的受用,世间一般的受用,已经是很可观了。讲到超乎这个世间的,那就是生死问题,这是更可贵的那种,那种境界,那种受用,可以说是,在我们学中庸之道的话,就是必须要下定决心,要得到那种受用。这是讲到颜回,他能够有这种学习的功夫。
好,朋友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明德至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