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中怎么读十三历代儒家对中

北京重点扁平疣医院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3391/
#一座城就是一部文化史#

#观点创作营##真知计划#

#每周创作进行时(8月)##8月激励优计划PLUS##我要上热门1.0#

被篡改歪曲两千多年的《论语》章句本义解析之一:中庸(13)

本文共有十三个小部分,总计约字左右,为便于阅读,分成十三篇发布。这是第十三篇:历代儒家对“中庸”有哪些错误注解和阐释?

“中庸”这一理论思想,虽然在《论语》中仅仅出现了1次,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思想地位。

中庸:读zhòngyōng。中:读“zhòng”,动词,“中选”“射中”的“中”,正对上,正好符合,引申为“符合”“契合”。庸,读“yōng”,名词,在春秋时代是指地位较低的劳动者,常人,众人,民众。“中庸”的读音不是“zhōngyōng”,而是“zhòngyōng”,意为“符合民众”“契合民众”,引申义为“所思所为符合民心民意”“为民众着想并做事”“与民众同心同德”。

“中庸(zhòngyōng)”是一种品格,而不是孟子以及后世儒家所说的“权变”“不偏不倚”等处世方法、行事方法。

十三、历代儒家对“中庸”有哪些错误注解和阐释?

“中庸”这一理论思想,虽然在《论语》中仅仅出现了1次,但这并不影响它在孔子学说中的重要思想地位。

自孟子之后的两千多年历史中,由于历代儒家都是见字生音,把“中庸(zhòngyōng)”错读为“zhōngyōng”,尔后望文生义,将“中庸(zhōngyōng)”注解阐释为一种处世方法、行事方法。

这些注解阐释显然误解、歪曲、篡改了孔子“中庸(zhòngyōng)之为德也”的本义,篡改了“中庸(zhòngyōng)”的品德属性和性质。

1、孟子在继承孔子“中庸”思想的同时,对“中庸”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提出“中”既不是执一端,也不是折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变。《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2、东汉末年郑玄《三礼目录》:“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对“君子中庸”的注解是:“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

3、三国时期何晏《论语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世乱,先王之道废,民鲜能行此道久矣。”

4、北宋程颐《二程遗书》卷七:“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自世教衰,民不兴于行,少有此德久矣。”

5、南宋朱熹《中庸章句》题下注曰:“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6、张栻曰:德合于中庸,则至当而无以加矣。中者,言其理之无过不及也;庸者,言其可常而不易也。世衰道防,民汨于私意,以沦胥其常性,鲜有是德久矣,夫子盖叹之也。

7、刘宗周曰:中,始于唐虞。以“中”合“庸”,自夫子发之。以中合庸,而后知中不沦于幻虚,不离民生日用之经,而上达天德者也,故曰至。自尧舜禹汤文武而后,斯道之不传者,已非一日矣,非吾夫子其孰与于斯哉!

8、《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孔子以中庸之德望人,所以维世教而兴民行也。本乎天命人心之正,而不离乎人伦日用之常者,中庸之德也。是德也,民之所同得也。但或拘于气禀之偏,或安于习俗之敝,少有此德亦已久矣。盖民不兴行,由于世教之衰。苟主持世教者,修其身而明其道,仁义礼智之性,生而同然;君臣父子之经,人所易晓,中庸之德何难率天下而行之哉?

9、李炳南曰:中道,是古圣相传之道,古圣所传的中道,就是一个“中”字,子思作《中庸》,以“中和”二字辨其要义,更可以使人体会,学习中道,由和而达于中。中是天下之大本,也就是一切学术的根本,学者自当发愤求之。

10、陈祥道曰:莫非德也。有高明之至德,有中庸之至德。《庄子》至德之世,高明之至德也;《周礼》之至德为道,本中庸之至德也。《礼》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庄子》曰“庸者,用也;用者,通也。”则中者,至德之体;庸者,至德之用也。君子以高明者人之所难勉,中庸者人之所易行。故不以其所难勉者强之使行,而以其所易行者同之于民,将人人能之。

11、现代国学大师钱穆《论语新解》中:“先生说:‘中庸之德,可算是至极的了!但一般民众,少有此德也久了。’”

12、著名语言学家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下篇预告:被篡改歪曲两千多年的《论语》章句本义解析之二:逝者如斯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