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文摘四书之中庸

北京湿疹中医医院 http://m.39.net/pf/a_9082869.html

中庸

“中”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庸是自在,是和。是认同,是接受。

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

博大与包容

写在前面

如果不是中国古典著作,冲这个名字《中庸》我可能不会打开。

打开之后,发现是自己狭隘了。

这是一本教人修己用世的哲学书,“中庸”也并非我认为的平庸之意。

本书及作者

《中庸》作者是子思(前——前)春秋战国初哲学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受业于曾子,被称为“述圣”。

子思以“中庸”为其学说的核心,认为儒家道德观念“诚”是世界的本源,“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中庸》)。孟子曾受业于其门人,将其学说加以发挥,形成思孟学派。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是有关人生哲学的书籍,修己用世的最高道德标准,指导人们进行人生实践的理论教科书。

《中庸》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即忠恕之道,其行为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从而达到“中庸”和谐的境界。

根据历代学者考证,认为现存的《中庸》是秦汉时期儒家修订整理的作品。特别是经宋代大儒朱熹注解,《中庸》成为独立的儒学经典,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

感受+笔记

《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明人生哲学修养逐次递进的三重境界:基于天生的善性,通过修养达成高尚的道德,以德行影响、感化、劝化周围的人们,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实现中庸和谐的大同世界。

中庸之道存在于天地万物产生、生存、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不仅仅是做人处事,做人处世只是其中一种。古人为了方便人理解,以做人处事举例来说明,反而让人误以为只是一种处世哲学。

它其实是一种存在,一种包容和利用,一种胸怀和境界,也是一种共赢的技巧,更是知与行的统一。既有合乎自然,顺乎人情,适乎时宜;也有不放弃原则,顺应时势,使自己处于进退自如的位置。

中庸之道,重在自修,通过“择善而固执之”的锲而不舍精神,达到“至诚”的境界,最终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同时,它还有着严格的要求绝对的原则,要求基于人天生的善性,通过努力学习修养自身达到高尚的道德,用高尚德行影响、感化周围的人,抵达教化的至高境界,实现中庸和谐的大同世界。

我们所奉行的是经过人们约定俗成的、称之为道德的东西,以自己的行为为这个社会的共同行为规范做出微小贡献,强化着即成的律条。

而中庸的最高原则是没有固定不变的原则。一切随情势的变化而制宜。

古人讲究做人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有较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君子之行,安然守正“宁从拙中取,不于巧中求”。

程颐先生说:“不偏只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结合书中历史实例,发现古时文人志士虽生活清苦,精神上却是非常富足,与现在的大多数人正好相反。

现在的人标榜高情商、处事八面玲珑的同时也失去了做人的底线。而古人为了坚守住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宁愿一生清苦,甚至不惜以生命维护。

社会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也让我们失去了好多优秀的传统礼仪,比如孝顺、尊师重道的礼仪,对学问的执著追求等,正如很多人说的那样:现在什么都有了,幸福感却少了。

虽然我们无法回到过去纯粹的精神时代,看此书至少可以多了解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一些正心修身的道理可能会让心有困惑的你,豁然开朗。

部分文摘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程颐

◆己欲达而达人。

◆上天之大德,在于宽厚,在于包容。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人心就是一面镜子,照得见别人,也照得见自己。自己的心镜照见自己的人性,别人的心镜,照见的是你的人品。

◆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孔子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

◆当门之兰虽芳,必欲除之。

◆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心正则德正,意舛则恶生。

◆成全他人的自尊,成就自己的人品。

◆凡事在于把握好微妙的限度。

◆古人说:穷其一生,读好一本书。

◆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师旷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喜武非侠也,喜文非儒也;好方非医也,好马非驺也;知音非瞽也,知味非庖也。——《淮南子·说山训》

◆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宁从拙中取,不于巧中求。拙显其诚,巧却诈伪。

◆天下没有死胡同,一切皆是人为设置。天地总给一切事物都留有出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似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观史当如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之祸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当作何处之。——吕祖谦·南宋理学家

◆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本杰明·富兰克林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朱熹

◆得到是暂时的寄放,失去是永远的解脱,只有心灵的平静才是永远的追求。

◆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居易以养其德,穷通不变其志。

◆修身正己,是成就一切功业的出发点。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佛说:放下了,就拥有了。

◆日中则西斜,月圆则必缺,物盛而即衰,这是天地不易之道。

◆德位相负相依。没有无德之位,也没有无位之德。

◆上天滋养万物,必定是依它们的天性而成就它们。

◆阳光隔着远远的时空照射下来,一些地方被照耀着,另一些地方被阴影覆盖着。于是,岁月和思想留下了它们独特的痕迹,以其无法想象的神圣方式。

◆宗庙的次序规定:以始祖庙的牌位居中,左方依次是二世、四世、六世,称为昭;右方依次是三世、五世、七世,称为穆。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给予与取得,总是相依相存。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无知不能识其理,无仁不能安其事,无勇不能果其行。——孔颖达

◆人们总是愿意相信敌人的话,而怀疑自己人的诚意。

◆时间会帮助我们解决一切危机,带领我们走出困境。

◆不要忽略脚下的路,也不要无视天上的星辰。

◆人和人不一样,生命总有差别。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之立大事业,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世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学习。

◆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朱熹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

◆第一,珍惜时间,努力养成勤勉躬行的良好习惯;第二,注重体验,善于总结,丰富自己的学识,增加自己的智慧;第三,慎其所好,摒弃一切不良的嗜好和非分的欲念,专心致志,努力成就事业;第四,谨行慎微,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使自己游刃有余地应对新问题、新现象、新变故。——赵景纬《圣学四箴》

◆诚,就是不欺,不欺天,不欺人,不欺心。

◆草木之类称妖,虫豸之类称孽。

◆衣服、歌谣、草木之怪为妖,禽兽、虫蝗之怪为孽。——《说云》

◆大人无诚,万物不生,小人无诚,则事不成。贵至诚。——郑玄

◆人生道路,难免会犯糊涂,某些关键时候之所以能躲过劫难,是由于德行的积累。

◆人必先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必先自助而后人助之。

◆在人生的道路上,其实曲线的路径更近。

◆现实的存在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自有其合理的因素。

◆无心之失甚多。有意之恶不作。——李乐·明

◆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洪应明

◆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身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德谟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

◆最隐秘状况下的言行,反映出的是一个人最深刻的人格底色。对最微小细琐的事所持的态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灵魂的本质。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