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帝舜禅位前的重要讲话传统文化发

曾经,帝尧将禅位于舜,发表的讲话很简练,只有18个字,相当于今天干部考察表里的评语。《尚书》记载的原文是:“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三载。汝陟帝位”。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来吧,舜,你谋事周到,提的意见也中肯恰当,在三年的考核期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现在由你来继承帝位。”到了帝舜将禅让于禹时,帝舜发表的讲话内容就比较丰富,共有个字,这就像一篇讲话稿了。舜的这次讲话非常重要,这个重要并不是因为舜在帝位就变得重要,而是这里面包含的思想非常重要,影响非常深远。《尚书》记载舜讲话的原文是:“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舜的重要讲话可以分成三部分来分析。第一部分:表彰禹的功绩,从开头到“天下莫与汝争功”。舜首先从天降洪水说起,讲述了大禹成功治理水患,还百姓安宁生活的伟大功绩来表彰禹的卓著事功。其次赞扬禹勤于国事、俭于持家、立大功居高位而不自大自满的美德来表彰禹的高尚道德。这样肯定了禹德才兼备,具备继承帝位的条件。接下来的“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读起来就像读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从这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与《尚书》的渊源。能领会这种思想的人不是积极入世的高手,就是高蹈出世的隐者。第二部分:公布决议,任命禹继承帝位。决议很简单,就是一句话:“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就是我(舜)赞许你(禹)的美德与能力,上天的大命落在你(禹)的身上,你(禹)终究要继承帝位。这里最闪耀的就是德才兼备的用人准则,自此以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都秉承了这一思想,引导人们从品德和能力两方面提高、完善自己。第三部分:对禹的告诫,从“人心惟危”到最后。相比较于帝舜禅让于舜的讲话,这是舜禅让于禹时多出来的部分。这并不能说明禹不如舜贤德,而是说明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禹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相对而言来自人类内部的矛盾例如部族间的冲突、部族内部治理逐渐代替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处理人类内部的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明显要比应对自然复杂、困难得多。(一)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16个字由唐代韩愈提倡开始,到了南宋朱熹总结为道统心传后,一直流传到现在。这16个字可以从为政之道的角度来阐释,也可以从修身养性的角度来阐释,也正是它长盛不衰的原因。我们现在一般都把“人心惟危”解释为人心是很危险的、可怕的,要谨慎对待。这样说也有道理,可是这样一解释,就有点“性恶论”的色彩。其实古代的“危”不仅有危险的意思,还有“正”的意思,例如正襟危坐就是坐得很端正,而不是坐得很危险。正因为人心能正也能邪,能善也能恶,所以才需要通过“精”“一”来达到“中”的地步,达到并保持“中”的境界就是道心。这里“中”的思想经后来儒家《中庸》的发挥,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准则。(二)君民辩证关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君位是最好的位置,对于君王来说除了上天之外,民众也同样值得敬畏。君王没有臣民就虚有其名,臣民没有君主就没了主心骨。二者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君王要认真对待君位,处理政事要从利国利民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永保天下。如果虐待百姓,使得民怨沸腾,纵使尊如天子也无法长久。舜的这篇讲话,前面的两部分成为后世政治的典范,第三部分对禹的告诫,既是帝王的准则,也是为政之道,更是每个人的修身之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