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middot纤道不远人,始于足

《中庸》作为四书之一,自古便被奉为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影响了一代代文人士大夫乃至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事实上,《中庸》绝不仅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古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书目,更是记录古人对日常道德修养的一种追求的经典,甚至是我国古代宗教思想建构和理论阐发的根源。《中庸》中记录了儒家提倡的道德生活方式,并为之奠定了形而上学的根基,化为君子不可以背离的“道”。由“道”开始,我们可以把握《中庸》的核心思想。

《中庸》的一个核心思想就体现在“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当中。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君子的道,就好比行远路,一定自近处开始启程;登高山,一定从低处开始攀登。看样子十分浅显。

那么,君子之道究竟为什么具有这两层含义所描述的特征呢?

首先,“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人要考察自己的来源、遵循天命的本性,必须回到对天赋予自己的生生的反思,这乃是生生之德。天又是一本的,是道的来源,也同样是人的来源,人“反求诸己”便可从自己的禀赋与生生中把握到“道”。因此“道不远人”。由此可见,这种一本论的天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道不远人”的形而上学依据。这就解释了“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第一层意思,即为什么道离人并不远。

我们再来谈一谈“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第二层意思,即道是由浅入深、难以坚持的。前面说到道离人不远,但《中庸》中孔老夫子又经常感慨道难以达到,如“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道其不行矣夫!”、“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等。这是否是矛盾的呢?我们继续看:“凡在众人之中,犹知所畏,及至幽隐之处,谓人不见,便即恣情”,在人前懂得守规矩,在人后可能就放纵了。这是人的弱点,《中庸》分析得很透彻,因此尽管道离人不远,但长久地把道坚持下去却那么难。由此可见,《中庸》并不矛盾。“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讲的就是道离人近却又由浅入深难以坚持的过程。

这便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的内涵。通过这句话和其背后的思想内涵,《中庸》告诉一代代读书人:道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生生之德相通,事事皆与我有关,这样的道,离人并不遥远,只要由近及远地去遵道而行,时刻奉行不悖。这样的思想内涵,这样的呼召,实在是《中庸》的伟大价值的体现,可谓善矣!

关于“大语文”

请长按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