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段话的意思是,君子根据所处的地位行事,不羡慕本分以外的东西。处在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者该做的事;处在贫贱的地位,就做贫贱者该做的事;处在夷狄的地位,就做夷狄该做的事;处在患难之中,就做患难中该做的事。君子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能安然自得。“素其位而行”,是以一种泰然自在的积极态度,而不是躺平和无所作为。苏轼被贬海南,所谓的夷狄蛮荒之地。朝廷对他下有三不禁令:“不得食官粮、不得住官舍、不得签公事。”当年的惨景,苏轼有记载:“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但苏轼并没有颓废,他随遇而安,“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还在儋州开办了学堂,传播文化知识,为海南培养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苏轼还写诗、词、赋、颂、碑铭、论文、书信、杂记等一百八十二篇。苏东坡的名垂青史,不仅在于诗书文的造诣和才情,那种洒脱乐观的襟怀、奋发努力的精神,尤为让后人景仰。从苏东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一种“素其位而行”的襟怀与精神境界。
“素其位而行”不也是校长们应有的精神与境界吗?我们是否可以这么说,校长水平之高下、贡献之大小,不在拥有优秀的师资和好的生源,而在于教师得到了怎样的成长,学生能到了怎样的发展,学校得到了怎样的提升,有怎样的教育质量和社会形象。办好县中之重要,其意义不言而喻,但怎样才能办好?有怎样的指导思想,就有怎样的发展思路,有怎样的办学实践。因此,办好县中,办好每一所高中学校,首先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素其位而行”就是一种值得倡导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精神境界。县域高中普遍衰退是事实,但某些县中办得特别出色也是事实。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某些“二中”的脱颖而出,衡水二中就是这典型性的代表。“素其位而行”类若打牌,不在于你是否有一手好牌,而在于你能否打得非常出色。总抱怨生源不好,抱怨经费不足,抱怨教师不敬业,校长为什么不能反躬自问呢?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射箭的道理与君子“正己而不求于人”的道理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射中靶子,应该回过头来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况且,你的生源好了,别人的生源不就差了吗?总在存量上动脑筋,为什么不能在增量上有作为呢?退一万步说,总抱怨,生源就会好起来,教师就会努力起来?一个对学生没有信心,对自己的老师看不上的校长,怎么能把一所学校办好呢?“素其位而行”作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和精神境界,值得校长们修炼与践行。
衡水二中的出色成就,在于植根民族文化的精神土壤;校长秦海地的不同凡响,在于始终有一种民族文化的自觉。衡水二中的“原生态教育”理念,正是一种“素其位而行”的精神境界。“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秦海地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老师,相信自己学校的未来;不是无可奈何的接受现状,而是看到学生和老师所隐藏的发展潜能,进而积极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着力培养一种不畏艰难奋发前行的拼搏精神。争取“低进优出”,是衡水二中现实的选择,也是一种非常明智而积极的选择。秦海地说:“我校致力于通过三年的思想引导、教育塑造,让那些站在高中起点并不出色的学生,在学业知识、综合素质上都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增值发展’,从而赢在高中的终点。”“素其位而行”的要点在“行”,行而“素”,即不夸夸其谈——校长角色需要身体力行,要“讷于语言而敏于行”。于衡水二中而言,着眼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师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二是学校管理的精细化。秦海地说:“学生的不良习惯改变多少,优秀品质培养多少,其能力就可以进步多少。”习惯的实质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利用和控制环境。习惯的养成也有两个方面,即被动的方面以适应环境,提供生长的背景;主动的方面以思维、发明和首创精神指导行动创造环境,构成继续不断的生长。教育就是要帮助人拥有形成好习惯的能力,一种有理智的“仔细观察和审慎选择”的能力,一种自觉的判断能力和行为习惯。衡水二中通过励志教育、习惯养成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每个孩子树立起强烈的自信心,以品质提升促进成绩提升。
在教学上,衡水二中坚持“管理精细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学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人的问题,“人性”“人的发展”问题,既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教育学核心问题。高中学生的可塑性不如小学生和初中生,但他们同样具有无限的生长性,能不断从潜在可能向现实发展转化。一个人怎样认识他的环境,取决于他的成熟程度及知识和目的,因此,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除遗传与环境因素外,还有成熟与学习。“成熟”系指学习在身心方面有所准备,它可以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向着完善的作用表现出来。成熟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学习乃是成熟的促进手段,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成熟与学习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富有经验的教育者,必须考虑受教育者成熟的因素,过于重视外在的因素而忽视成熟的因素,对受教育者的学习有害无益。孔子所说的“过犹不及”,孟子说“无过不及谓之中”,他批评的“揠苗助长”,是有深刻含义的。对学生过高的要求,过分苛刻的训练,只能适得其反。朱熹阐发孔孟的“中庸”的思想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衡水二中给每位学生量身打造,教师帮助他们制定极限增值的成长方案,是因材施教,“极高明而道中庸”。秦海地说:“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跟踪化管理,给他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加自由发展的空间,引导他们结合自身优势自主发展、培优促尖;对大多数的中游学生,注重学习能力的夯实与提升,促使他们力争上游;对于后进生用耐心和爱心精准帮扶,为他们制订符合发展实际的学习方案,注重知识运用和目标完成,找回他们的自信。”
打破生源决定论,衡水二中展示了“原生态教育”的丰硕成果。作为一所高品质示范性的县域高中,它的意义不在于升学率,更不在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而在于让我们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特色之所在,价值之所在。中华文化是推崇相互尊重与相互依存的关系价值的,“人”是作为关系的构成,是植根于、受教于特殊的相互性关系形式的。秦海地的“素其位而行”,首先是对人的尊重,着眼人际关系的和谐,营造了积极向上的人际氛围,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具有更为深厚与丰富的文化内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