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版本 >> 儒传统文化之魂

儒传统文化之魂

白癜风去哪里治疗最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321/6983144.html

说儒,一朝一代、一朝一代、重来复去地说了两千五百年。

什么是儒?先秦儒学,汉儒人学,魏晋道儒,隋唐儒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儒家,儒道,儒教也。学派不同,便是法门的不同,如同佛教中的禅宗、净土、华严、密宗、律宗等。

《说文解字》曰:“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古往今来,中国人非常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至殷商时代,产生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这就是最早的儒,或称为巫师、术士。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见《甲骨续存》片,《京都甲骨》片,《铁云藏龟》片,《殷虚文字乙编》片)。由此可见,在殷商时代,儒已经是一种高贵职称,常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

春秋时期,由孔子创立了儒学,后世称之为儒家或是儒教。孔子说,儒有君子之儒,小人之儒。他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君子谋道不谋食。”荀子把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见《儒效》)。《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舌战群儒:“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

儒也是教,有教无类。

孔子一生,从没有说过他的学说是儒教,正如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样。释迦牟尼在世之时,也没有说过他是佛教,老子从没有说过他是道教,耶稣也没有说过他是基督教。他们生前,都只是在说道讲法,是后世之人,把他们归入了宗教。有了宗教,就有了形式,于是佛教有了庙宇,道教有了道观,基督教有了教堂,儒教也有了学堂,圣人们也就成了令后人世代敬仰的佛、道、神。

儒也是道,是入世之道。道儒一体,故有孔子向老子问道、孔孟之道一说。孔子比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自此中国便龙凤呈祥。

儒在表面的层次上讲,是在规范人道的。孔子一生在告诉人们,什么是“中庸”,什么是人应该信守的“仁义礼智信”等。这些传统的精神文化内涵,形成了几千年来华夏民族的魂魄之精,使中华儒者数千年一以贯之,“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处盛世而不忘形,处乱世而不丧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坚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孔子在世之时,正是周室衰微,《礼》、《乐》废,《诗》、《书》缺,道法颓废,人心不古,古文化传统和好品德,丧失殆尽。孔子认为需要传承文化、拯救人心,于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晚年办私学,亲自整理《六经》,即《易》、《书》、《诗》、《礼》、《乐》、《春秋》,确立“中庸之道、祭鬼神、畏天命”等思想原则。述而不作,乐而不淫,并以仁德贯穿始终,把上古文化整理、传承下来。

孔子承上启下,明道救世,留下为后世所用的文化,开两千五百年煌煌大道,是为圣人。圣人者,至善至美之人也。这也正应了“物极必反”之理,每当世道败坏、道德低下、人心腐败之时,必有真圣人降世,拯救人心,历万苦心无悔,受百难志不挠,从而拯救这个世界。

《论语》是孔子不在世之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一部记录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记录的书,这和《佛经》的形成和形式极为相像,都是由后世之人形成。由于失去了当时谈话的特殊环境,后已无法准确地反映其内在之蕴含。便是如此,也已极大地恩泽、慧济后世、后人,孔子也因此由人而神,传下半神文化,二千五百年于世。

从普通意义上看,儒学是教化普通人的。《论语》是规定普通人,应该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教人立世的标准。仁,即道德之境界,是儒学思想的核心。古往今来,仁与义,总是连一起,故有“仁义”之说。义有义气之义,强盗之义,微言大义之义,仁义道德之义……道德基础之上的“义”,才谓大义、真义。仁、义、礼、智、信,以仁为本。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仁呢?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礼,规范,规矩,即要人去怎样做的范式。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是使人具备道德、达到“仁人”的手段和方法,就是“守道”的具体做法。按照“礼”去做,不断地附合“仁”的更高标准,最后成仁,达到内圣而外王。这让我想起了佛教的戒,戒律,释迦牟尼觉者真正给后人留下的就是戒律,是叫人不去做、不能做哪些事情。守戒,就是遵法,就能修成。佛教的戒,儒教的礼,都是让人不断地提高境界、最后达到至高境界的办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圣人,做伟大的觉者。

“复礼”的办法就是“克己”。克制自己,用忍,以“忍”近道,正心修身,轻利淡欲,做一个“忍人”,最后达到“仁人”。仁者,人也,忍也。“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宽容别人,博爱,克制自己以“达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忠孝节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规范,便都是“礼”的具体表现。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一个人不去学礼,不去遵守那些道德礼仪规范,你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所以,后世有半部《论语》打天下之说。

中庸,是儒家修行的最高标准,是儒之大道的本源,本性所在。子曰:“中庸其至矣乎!”《中庸》曰:“中者也,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三字经》说:“中不偏,庸不移”,这是对的。当代之人把“中庸”者说成了是“老好人”、“和稀泥”,真是一大荒谬,荒天下之大谬也!中庸是一个座标的中心、零点,无极生太极之处,是四方“上下左右”万物生蔫的根本。不偏不倚,不移不动,真理大道永恒不变,这就是中庸。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而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坚持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小人则反对真理,随时随地变来变去,伪言多变,为一己之私。

儒是道,修真理大道。孔子注《周易》,言银河系之道。儒道一家,这从《大学》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道,在于彰显像日月一样光明正大、美好的道德,使人从做一个好人做起,改变自己,去恶向善,成为一个全新的有道德高境界之人,并且要不断地努力,一直做到成为一个至善至美的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已近乎佛道,是一种出世的境界。止、定、静、安、虑、得,是儒教修行提高过程中,所达到的不同境界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每前一境界,都是达到后一境界的必要前提,如同佛教的“戒定慧”一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从天地万物中悟道,具大智慧,必然所有的意念都是真念,心自中正,身自然清净,便能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成为至善至美的圣人!修身正心,出世可以悟道;正心修身,入世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修身,儒道,中庸之道也。

孔子在传道过程中,周游列国,历经磨难,有时生命垂危,各种反对声音此起彼伏。秦王朝统一后,始皇帝开始对儒,进行大规模地镇压,在全国收缴、焚烧儒道之书,抓捕儒士,坑杀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史称焚书坑儒。历史上的正教,在当世都为政权者所不容。直到汉代,儒方始光大中兴。

大道三千六百法门,儒一道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