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中庸 >> 中庸推荐 >> 中庸第17讲

中庸第17讲

朋友们,上一讲讲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如果你发出的情绪很多,你就离开这个道了。知道这个问题这么严重的话。你遇到这种喜怒哀乐,要发的时候,你不论遇见对象是任何人,也不论是遇到任何事情,你都知道,你自己一定要能够,把自己节制下来,这叫发而皆中节。

「皆」字,这个字重要,皆字什么呢?,跟上面讲喜、怒、哀、乐。一般人说,你发怒要中节,这个哀伤可以中节,那个喜与乐这个好事情啊!可以让它一直欢喜下去,有什么不好呢?但是你要知道,喜与乐也是烦恼,也是情绪。它也是妨碍我们率性,所以这里的皆字,就是不但怒与哀要中节,喜与乐也要中节,所以叫做「皆中节」,这叫做和。

也就是说,不但是怒哀要中节,才得到人和。就是喜与乐的时候,虽然没有得罪人,可是对于自己的修道有妨碍。对于自己修道有妨碍的话,也是不和的。因此这里讲,把上面那些所有的一切情绪,都要中节,这才算是一个和字。

这个和是含义非常广,在经文里面,只举出这四种而已。以此类推,以这四种可以推想到,一切的情绪。遇到任何情绪起来的时候,我们自己不管是对人也好,没有任何人在场,我们一个人在那里的时候,我们也要把它能够中节,这就是和。

那么一个中、一个和,中那种境界,圣人就可以办得到。圣人是什么呢?圣人是他自己,单独的在家里也好,他是中。到外面教化众生,或是办一切有利于大众的事情,无时而不中。

中国古代这些圣人,远的不说,就说这个唐尧、虞舜,以夏商周三代的就是三王,禹王、成汤王、文王、周公,以至于孔子,这些圣人。孔子以外,以前的都是有位的人,有圣人之位的,这都是做天子的,又有圣人之德,那当然不必说了。就是孔子他是圣人,他没有做过天子,是有圣人之德,而没有圣人之位。不论有位、无位,凡是圣人,他都是能够得了这个「中」。

拿尧、舜、禹、汤、文、武来讲,他治理天下的时候,就像周公,周公他也是在位的圣人。历史记载他,洗头发的时候,还没有洗完人家外面来拜访他,他要把头发绾起来,去接见客人,这个客人走了,他又来洗头发,还没有洗完成,又有人来求见他,他又来接,接了之后再洗头发。这一而再再而三,洗一次头发,有二、三位客人来求见于他。

在吃饭的时候,一餐饭还没有吃完的时候,也是有人来有事情要来跟他商量。好几次来接见人家,他在吃饭,吃饭有人来求见,这一口饭还没有嚼烂,不能够吞下去啊,把这一口饭菜吐在碗里面。等到客人走的时候,他再来吃。这个还没有吃得饱的时候,下次又有客人来了。那么忙啊!所以历史上记载,「一沐三握发」,洗一次头发叫沐,沐浴的沐,「一沐三握发」,就把头发绾起来,用手把头发绾起来,三次握了自己的头发。「一饭三吐哺」,吃一餐饭的时候,三次把饭吐出来接见客人。

要是我们普通人就发脾气了,你看我正在吃饭的时候,你来干扰我。我正在洗头发,或者是在洗澡的时候,你早不来、迟不来,你这个时候来干扰我。免不了自己心里有一种气愤,但是周公,他绝对不发那种情绪。他这个心里就是一个中,中就是这个理性在那里起作用啊!所以圣人无时无处而不是中。

那个「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呢?这个普通人也做不到,这个就是学《中庸》的人的目标,就是要学成为圣人。那么学成圣人的时候,一般讲《中庸》的人,就忌讳讲的话,他就是说,学圣人就是圣人了,学圣人有什么好处呢,他就不讲了。这个跟各位说,我们研究学问,按照这个事实讲,按照真理讲。儒家讲成为圣人,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生死大问题要解决。我们人在世间最苦恼的就是,生了有死,人人都有死,死还没有了,死了之后又有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个生死不能了的,这是最大的苦恼。儒家的学问讲到最高的境界,就是解决这个,最大苦恼的生死问题。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序文里面讲,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他也不忌讳啊!这个李太白的时候,在他的诗文里面讲,「五花马,千金裘」,他自己没有那些好马,也没有千金裘,作诗的时候,他是一团富贵之气就有了。他说我有这个五花马那样好的马,有千金的裘,那个皮衣,「呼儿将出换美酒」,叫我的儿子拿去,把这个拿去,拿去卖掉,卖掉换美酒来。干什么呢?「与尔同销万古愁」,与你一同销除万古之愁啊!什么叫做万古之愁啊?一般讲李太白的诗,万古愁就是万古愁,万古以来人人所愁的,万古以来人人所愁的是什么愁啊?他就不讲了。万古愁就是,人的生死不断的这个愁啊!这些古人都是,感受得最痛苦的事情。

所以在学中庸之道,要学圣人,学圣人就是要解决万古愁的。知道死生亦大矣!人人都感到悲痛的事情,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好,朋友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明德至善1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