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心解七天地同根,万物一体

朗读者:蔡晓帆原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心解:中庸境界的两个条件在第一次解读《中庸》这个题目的时候,提到了《中庸》“中和”的状态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情绪稳定,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第二个就是不要有“我”的主观,要有无我的状态。你要是说你加入我的主观,你这个就不是中,那做事情的时候,你会考虑我的利益,把我放进去了,所以它需要两个条件。《论语》之四毋在《论语·子罕》里面,有一个叫四毋,孔子讲了四毋。其实这个四毋也是能够达到中和的状态,他讲孔子告诫弟子,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个毋就是无的意思,说“毋意”就是做人处事没有自己主观的意见,如果有更好的意见就接受,那“毋必”就不要求一件事情必须有怎么样的结果,第三是“毋固”就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最后“毋我”就是专替别人着想,专替事来着想,不要考虑我的因素,去掉主观。所以你看整个儒家思想它是一体的。天地同根,万物一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讲我们修行人、修道人,随时随地保持在中和,明了的状态。中也者,就是普天下,人人都有,自性的本体就是共性。就能了解天下人共同的共性,就是能达到中和境界的人,才能够了解自性本体的它的明了状态。“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因为你达到了“中”,刚才说“中”有两个指标,讲完了。说“和也者”,就是一但偶有所动,那随时可以调整到安和的境界,这样你对“道”就通达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你达到中和的这种境界,就是中国文化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天地与我同根的,同一本位的,万物和我是一体的,才能体悟到这一点,你才知道,才能真正了解这个“中”的意义。克己复礼为仁在《尚书》里面,有句话在《尚书·周书》里面说,“惟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说如果一个平凡的人把念头克服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个角度说,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观念,就会变成普通人。所以你看圣人和凡人的区别是什么?能不能克服自己的念头,这就是《论语》讲的“克己复礼为仁”。依天道而设人伦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中庸》的总纲,是人道根本的自性,是人们生来与天道相通的本性。我们遵循生命的规律,就是遵循生命的共性与生命的本体相合相应就是“道”。那明白道的人,用他的法传授给别人,称之为“教”。孔子之教始于人道,孔子之道出于人性,而人性又本于天生,所以孔教来源于天,而适宜与人。孔子的礼,就是依天道而设人伦。通过我们慎独自修的功夫,能达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的境界,我们才能够外用,达到“和”达到“庸”。所以讲“中和”是修养成功的境界和状态。子思写《中庸》,第一段就告诉我们,真正生命的规律,宇宙的规律和我们真正达到中和的境界和状态是什么样子的,那后面才会讲到真正的“中和之用”,就是用是什么。结合在一起我们就知道真正的《中庸》到底是什么。??《中庸》心解??乃孔学之心印内中外和之用也

夕阳总有晚霞送,

河水波光映万千,

远方树影渐隐没,

岸边凝视独默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