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与中庸对中日茶道的影响

北京扁平疣最好医院 http://m.39.net/news/a_8605173.html
侘寂与中庸,最直观的区别体现在,“为茶而死的不止千利休一人,但却是从千利休开始,而回味中国历史,并不曾有一人为茶而死。”侘寂一词,对国人来说或许很是陌生。日本对于美的审美意识分为三个,物哀,幽玄,侘寂。以我浅薄之见,将其理解为中国古诗词中,“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之于物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于幽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之于侘寂。究其根本,是哀,是幽,是寂。是空,是消亡,是追求极致之后浓淡的分流。而中国文化,讲究的是哀而不伤,是中庸平和,是阴阳相调的平衡。可唐宋之时承袭中国古人之道的日本为何发展出这样不同于我们的意识理念?其一,日本是一个岛国,从古至今长期面临台风、地震、火山的天灾,这导致了他们对自然之力有一种天然的,自骨子里带来的敬畏和恐惧。对于中国古人来说,人定胜天,而对于日本,更多的是对不能战胜自然的究极哀伤。其二,除了天地自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另一个重要影响,我认为是日本匠人。唐宋时期,日本无数优秀且勤勉的匠人对中国艺术文化的研习了解不可谓不精细全面,然而,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文化积累,却是日本匠人传习不了的。越是极致追求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就越是对自身天分和作为的有限感到绝望和哀伤。这种极致,绝望和哀伤,被保留在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中,一代代研赏,形成了物哀、幽玄的意识形态,和融入国家血脉里的明知穷尽心血也无法参透极致,却仍愿坠入其中甚至为之而死的道。日文中,努力一词,写作一生悬命。天赋不够,便依靠突破自身的拼命,那冗余的拼命,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悲伤的灵魂的底色。而千利休的侘寂,则为日本匠人艺术家提供了另一种对艺术、对美的研习方向,认清不完美,才是最完美。但在认清不完美之时,日本文化又走入追求极致不完美的路途中。国人饮茶则不同,自陆羽以后,很难界定中国人的茶道是什么样的。这归因于中国文化不同群体的包容。当茶被从上层阶级的神坛拉下来之后,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各有各的饮茶方式,对不同人群饮茶方式的包容,使得品茶、茶艺,只是茶事,并不是单独的道。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在分久不合合久必分中不断的吐故纳新,国人对茶的理解,亦在分分合合中揉碎又重塑,继而分流分派拼凑成现代中国的茶文化,正如多民族的祖国,以一颗包容之心,蕴含着多文化的存在。侘寂与中庸,从无对错之分,只有适与不适。中庸的侵染让我们很难做到极致的侘寂,但不妨师夷长技以制夷。道于我们而言,并非消亡,而是已经刻在血脉里的一代代传承着的仁义礼智信和道法自然。道从来赋予我们的底气,便是顺应自然,不追求极致。从这一点来说,若是随性的侘寂,与中庸倒是殊途同归…作者:马骋佼

第一期线上茶道美学师同修?排版编辑?兮浅?图片来源:网络。

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详询弘益撰稿人制度可加微茶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