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dquo中庸rdquo的三

北京青春痘医院简介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2703.html

写于春秋晚期的《中庸》,是一部代表儒学核心精神的经典总结性著作。作者子思,名孔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嫡孙,也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中庸之道,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普遍推崇的处世之道。然而,在深入学习《中庸》原文之前,我们往往易对“中庸之道”抱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误解。

误区1:“中庸”就是老好人

我们大概都见过这样的场景:两个人为某个观点争执不下,拉某人来做裁判。

一人问:“我讲得对不对?”

答曰:“好像是的,差不多吧。”

另一人问:“我的话在不在理?”

答曰:“仔细想想,说得对啊。”

两人追问:“所以你到底赞同谁呢?”

答曰:“都对都对,你们说得都有道理呀……”

于是,旁观者感叹道:“这个人,真是‘中庸’啊!”

其实,这是把“中庸”理解成了和事佬、墙头草、老好人的处事哲学,认为模棱两可、圆滑妥协、谁也不得罪就是“中庸”。就像一个水晶汤圆,推过来是圆的,推过去也是圆的。

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不少人对“中庸”大加批判,有人如此讽刺道:

“中国人素以‘中庸之道’为至理明言,为人处世讲究‘中庸’,要小心翼翼,不能得罪某某人,做事最好能来个顺水人情……自命处世老练圆滑,殊不知倒腾出一锅‘酱缸文化’。”

然而,这已经完全不是中庸之道的本意,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了。

南怀瑾先生,曾在讲授《中庸》原文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庸的中心、方法,只有两个字:至诚。”

《中庸》的心法,就是“诚”字。略举几句原文: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即是天之道,每个人的天性原本真诚、良知原本清澈,但是被灰尘所遮蔽;恢复这份真诚,就是我们作为人需要践行的道。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如何提升自己这份真诚呢?选择他人善良的品质,然后固化为我们自己的品质。这就是功夫。

“诚者自成也。”心中有了这份真诚,自然就能成事;“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要想把事做成,这份真诚要贯穿始终。没有真诚,双手就松弛,决然不能成事。

做人的基础就是真诚,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都是基于一颗真诚恻怛的心,没有真诚,哪有人生?

再回头看所谓“老好人”,表面圆融和气,背后却是一颗不诚的心。看似收获了“好人缘”,却因为“墙头草”的表现,失去了他人对其人格的尊重,最关键的是给自己的心注入了水分,泡软了人生的地基。

心中的伪多一分,诚便少一分。这样看来,“老好人”与中庸的真正心法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充其量是“庸俗”而已,怎么谈得上“中庸”呢?

误区2:“中庸”就是平庸

有人认为,中庸就是平庸,是平平无奇、不温不火,因此喊出了“拒绝中庸”的口号。

他们举例道:比如,在同一个组织里,总会有一批沉默寡言、没有特色、也没什么存在感的人。这种人奉行“枪打出头鸟”的哲学,凡事不想出风头,不当第一个,也不做最后一个,混在队伍中间,被人问起,则曰:“哎,低调,低调。”

然而,“平庸”绝非“中庸”。这两个词,差之一字,谬以千里。

北宋理学家程颐曾对“中庸”的“庸”字作出解读:

“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千变万化中,有一个确定无疑的、不易的、不变的规律定理。这就是中庸的“庸”,也即是天理的“理”。

“不易之谓庸。庸者,天下之定理。”“不易”即“不变”,不变的就是“庸”。

庸是“天下之定理”,就好比现代物理学中的定理定律一样,虽然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世间万物的运行。中庸,就是一份天理的力量。

所以,“中庸”绝不是在让我们做一个“平庸”的人,而是在向我们传递——何为世间不变的规律?抓住了这个规律,我们才得以迅速调整自己的人生罗盘,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

误区3:“中庸”就是折中

有人认为,中庸就是折中,选中间那条路,既不偏左,也不偏右。中庸就是不走极端,时刻让自己保持“居中”。

但是,这种思维会使我们陷入“红绿灯难题”。在左行道与右行道之间找不到一条“中间道”的时候,就会更加迷茫。

比如,有人总是问:“长期主义和短期主义,我到底要选择哪一种?”“老员工与新员工水火不容,应该如何平衡?”“做事求快容易翻车,求稳容易错过机遇,应该怎么取舍?”

超越红绿灯的,是立交桥。立交桥思维,就是抓住事物本质,在更高的层面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在现状中打转,努力去抓住事物的“中间”。

这也正是阳明先生所言,“执中无权犹执一”。没有所谓绝对的“中”,如果不知道变通,抱着“中”不放,就和刻舟求剑的愚者无甚区别了。

“中”并不是“中间”。《中庸》原文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阳明先生讲:“‘中’只是天理。”

所以,没有所谓的“中间”,遵循的其实是背后的道;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中正平和、契理契机地待人接物。

孔子认为,“中庸”是非常难以企及的境界,“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真正的中庸之道,是极为深邃的人生智慧,是中华圣贤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决不能将“中庸”理解小了、用小了。

7月26日,第五期「百日成长计划」将正式开启。这一期,我们来共同学习《中庸》的精髓。相约同行,与你不见不散!

精彩推荐

下载「四部曲」App

·「百日成长计划」第五期

·「阳明心学」与人生战略

·《易经》与企业哲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