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今天要跟大家一同研究,《中庸》里面讲,<哀公问政>这一篇,《中庸》前面经文讲的,「天命之谓性」,教我们了解自己有本性,以及如何,把自己本性开发出来,开发出来就成就圣人了。你怎样地把自己本性开发出来呢?
就自己修持的功夫来讲,前面讲怎么样学舜帝,学古代的圣人。除了自己修持以外,真正要能够成就圣人的话,还要做很多对于人群,有利益的事情。对于人群有利益的事情,就中国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讲,那就是以政治,这个最能表现贡献社会人群。因此在这里,子思就引用,鲁哀公问政于孔子这一段,讲为政之道。
讲为政之道,我们学《中庸》的人,现在虽然还是程度很浅,还没到圣人地位,甚至于连贤人地位还不到。但是我们要定住这个方向,就是这里讲的为政之道,懂得这个道理,那么就在学的时候,就要知道办政治就是帮助你来成就圣人。但儒学讲政治,跟我们现在人讲政治,有一点不同的。
儒学讲这个政治,纯粹是利益天下人的,就是借着办政治,利益社会人群,这样可以把圣人学得好。就算是学到圣人了,你已经学成功了,那还是要办政治。做了圣人之后并不是说,他自己在那里安然自在的,在那里享受,他还是要出来替天下人办事。
替天下人办事,任何事都可以,不过办政治,它有公权力,以办政治最有效果,最能表现他的功效。所以我们学的时候,固然要知道办政治的道理,就是学成圣人之后,还是要在这个世间来办政治。这个办政治我们特别注意,不是讲你得了政权之后,你有了权力了,你自己在享受这个权力。孔子讲,办政治的道理不是这样的,孔子讲办政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从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孔子这个时候,纯粹是为天下人,不是为自己,这个首先要明了。所以在《中庸》里面,前面讲了那些,帮助学中庸之道,讲到这里就开始讲为政之道,现在我把哀公问政这一章,文字先念一小段,我们对照看一看。
经文开头就说,哀公问政,子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哀公是鲁国的君主,跟孔子是同时候叫鲁哀公,哀公是他的谥号。他来问政,问政就是问孔子,办政治的这些道理,怎么样把国家的政治办好。
他为什么来向孔子问政呢?因为在那个时候,鲁国国君没有什么权力了,国君君主的权力,被三家卿大夫,掌握在手里。这个三家卿大夫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这三家。这三家掌握了鲁国的政权,鲁哀公现在要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所以他就问政于孔子,怎么样把这个现象,稍微把它改善。
孔子对于鲁国当时候的情况,了解得很透彻,他知道鲁哀公,那个时候的处境,可以说是要想振作也振作不起来。再说鲁哀公本人,他也不是一个很能干的国君,他自己也不行。所以在这一篇,有问有答的这一篇当中,孔子就把一般办政治的,也就是治理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以及方法,告诉他。
至于鲁国当时实际的政治,孔子不便替他建议。那么孔子讲这个政治的原理,以及办政治的这些,这些原则跟方法,虽然是对鲁哀公说的。实际上从孔子那个时代,一直到清朝,以至于现在,你要真正想办政治,你真正自己要学圣人的话,就必须按照孔子讲的这个道理去做。
除了这个以外我们还有要讲,这里虽然是讲办政治的道理,孔子的言语,它是一体万用的,由政治可以推到其它,一切的事业方面,都离不开这个原理。所以我们今日之下,学了这一章经以后,我们不管是从事政治,或是从事其它的行业,我们都能用得上,也都能够帮助我们学做圣人。也都是教我们,真正地把我们自己的能力,贡献给这个社会,这都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
现在我们就看经文了,鲁哀公问孔子,关于治国的政治,用什么办法?孔子就说了,「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你看从孔子开头对答鲁哀公的这两句话就知道,我们从经文的字,讲解字面以外的意思,我们要多去想一想。
现在就讲经文的文字,「文武之政」,「文」是周文王,「武」是周武王。孔子这个时候,虽然是东周还是周家,周家的时候在东周这个政治,周天子已经衰微了。可是在西周的时候,西周,周武王伐纣的那个时代,那个时候,那是最盛的时候。
为什么那个时候,周家的政治最盛呢?周文王到周武王,这都是圣人,文王那个时候叫西伯昌,昌是他的名字。他还是西伯昌的时候,那个时候殷纣王的天下,三分天下有其二,把殷纣王的天下分做三分,周文王那个时候还是西伯昌,他已经有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倾向于他,他就得到天下三分之二的国家,对他有向心力、来拥护他了。可见他的政治、道德,可以说是非常盛的。
好,朋友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